调控下的房产中介怎么走(六)
·作者:新华网 ·更新时间:2008-03-20 00:00 ·浏览次数:10238次
大家要想规避风险,如果不通过中介,这种风险是存在的,因为在产权证的转移过程中会有时间差,这是房产非常特殊的一块,不像别的行业一手交钱、一手交货。现在中介之所以能够存在,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中介能够起到担保的作用。如果想规避这种风险,应该找一个比较好的中介,比较有实力的,这样在买卖过程中,大的风险当然是资金了,资金如果不出现大问题,我觉得其他的小风险也是可以规避的
[嘉宾金育松] 对于我来讲,一提到资质评定,不管是消费者也好还是媒体朋友,都会问我一个问题,这次资质评定和以前的“放心中介”有什么区别?区别就在于以前的“放心中介”评定以后,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在中介行业当中树立了品牌的概念,但是有一个缺憾,就是它评完了之后,这个荣誉就一直保持下去了。当时评定“放心中介”之后发生了一些事件,里面有一些中介发生了一些事情,也等于给“放心中介”抹黑了。但是资质评定是每一年都要重新评定的,比如这次是2005年评2004年的。这个等级并不是确定的,现在评价的是2004年大家做得情况。到2006年时,对所有这些企业在2005年又会有新的评定。对于老百姓来讲,这个事情是一个确确实实的,同时对企业自身来讲,这也是一个鞭策,不是说得到荣誉之后,大家都可以躺在荣誉上睡觉,之所以有了这些评定方法,使大家更注意自律。
[主持人] 现在制约房地产中介发展的大瓶颈是什么?
[嘉宾金育松] 市场份额如果在北京排名能排到一些位置,但是达到20%或者30%的概念,现在来说简直不可想象。
[主持人] 我想问问金总,你们那里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。
[嘉宾金育松] 我觉得差不多。刚才说到的苦恼的地方,我想诸位都有类似的地方。刚才大家说的是领导层的,另外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,基础的都是经纪人,这些人的整体素质如果上不来,造成一些专业能力的不足。无论在给客户服务也好,或者在一些信誉上也好,总会出现一些问题。
[嘉宾金育松]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几点:,大家对中介行业的观念,我不知道在台湾、香港怎么样,但是在北京,一提到中介,一般老百姓就是“中介免谈”,对中介的印象非常不好。现在慢慢在中介行业出新一些品牌,很多老百姓知道房产中介有几家是非常有名气的。但是这种观念形成之后,从业人员做这个行业时认为不是长期的职业,所以从观念上要改变他。第二,在从业人员的培养上。在美国经纪人有一种培训制度,开始从事这个职业之后,每年在一定的时间内经过再次培训,就是他始终是在学习的过程。而中国目前来讲,现在做不到,就是没有一个机构整合起来做。从整个从业人员的素质上,大家也应该想想办法,是一种规范性的东西。
[主持人] 网友“hddam12345”:购买二手房会有哪些风险,如何来规避他?
[嘉宾金育松] 大家要想规避风险,如果不通过中介,这种风险是存在的,因为在产权证的转移过程中会有时间差,这是房产非常特殊的一块,不像别的行业一手交钱、一手交货。现在中介之所以能够存在,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中介能够起到担保的作用。如果想规避这种风险,应该找一个比较好的中介,比较有实力的,这样在买卖过程中,大的风险当然是资金了,资金如果不出现大问题,我觉得其他的小风险也是可以规避的。
[嘉宾金育松] 对于买方来说,我保证你这个房子是绝对没有问题的。对卖者来说,房款会在一定时间内到帐。
[嘉宾金育松] 个人所得税肯定是收的,因为政策已经有了。但是在征收办法上加了一个环节,你只要想房产过户必须要有个人所得税交税或者免税的证明。
[主持人] 网友“寻程万里”:您对中介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怎么看?中原作为国内中介市场的领军者,怎么对待这种竞争还是随波逐流?
[嘉宾金育松] 与其说我们之间竞争,还不如说我们跟一些非法的小的中介机构的竞争,说得严重一点,叫斗争也好,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。
[主持人] 网友“天使摩西”:你们在租金(资金)上,是如何管理的?钱会不会被某个或者某几个经理卷走了?成为第二个坚石公司。快开奥运会了。绝对不能再出坚石事件,你同意这个看法吗?
[嘉宾金育松] 在坚石事件之前我们推出了租赁托管,客户的钱不是放在链家,是放在银行的。坚石事件之后,你要做租赁这项业务,必须做租赁资金的托管。买卖上还没有形成法律共识必须进行租赁资金托管。现在我们推出买房的资金打到链家来之后,实际上不是到我们链家来,而是到银行里, 资金由银行把控,就是说这部分资金不存在风险,就是资金的流向不经过链家,而是经过银行。
[主持人] 刚才提到国际化的概念,您怎么看?
[嘉宾金育松] 国外资金的注入,对中国的中介行业可能是一件好事情。大笔资金的注入,对整个行业都会有一种影响,我认为这种影响是向上的。现在国外资金纷纷看好中国的中介行业,这是可喜的事情,说明中介这个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。房产中介行业本身是一个人力密集型的企业,它对资金的需求是一种量性的,在它扩张过程中,对资金的需求不会存在瓶颈。比如说开一个店,一年的成本可能就几十万块钱。在我看来,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扩张真正的瓶颈不在于资金上,还是在于人力资源上和管理模式上。